第四部分 第二章 6.数据库的设计
条评论2.6 数据库的设计
2.6.1 多表之间的关系
2.6.1.1 分类
- 一对一(了解):
- 如:人和身份证
- 分析: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份证,一个身份证只能对应一个人
- 一对多(多对一):
- 如:部门和员工
- 分析:一个部门有多个员工,一个员工只能对应一个部门
- 多对多:
- 如:学生和课程
- 分析: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很多门课程,一个课程也可以被很多学生选择
2.6.1.2 实现关系
- 一对多(多对一):
- 如:部门和员工
- 实现方式:在多的一方建立外键,指向一的一方的主键。
- 多对多:
- 如:学生和课程
- 实现方式:多对多关系实现需要借助第三张中间表。中间表至少包含两个字段,这两个字段作为第三张表的外键,分别指向两张表的主键
- 一对一(了解):
- 如:人和身份证
- 实现方式:一对一关系实现,可以在任意一方添加唯一外键指向另一方的主键。
2.6.1.3 案例
1 | -- 创建旅游线路分类表 tab_category |
1 | -- 创建旅游线路表 tab_route |
1 | /*创建用户表 tab_user |
1 | /* |
2.6.2 数据库设计的范式
- 概念:设计数据库时,需要遵循的一些规范。要遵循后边的范式要求,必须先遵循前边的所有范式要求
设计关系数据库时,遵从不同的规范要求,设计出合理的关系型数据库,这些不同的规范要求被称为不同的范式,各种范式呈递次规范,越高的范式数据库冗余越小。
目前关系数据库有六种范式:第一范式(1NF)、第二范式(2NF)、第三范式(3NF)、巴斯-科德范式(BCNF)、第四范式(4NF)和第五范式(5NF,又称完美范式)。
- 分类:
第一范式(1NF):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数据项
第二范式(2NF):在1NF的基础上,非码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码(在1NF基础上消除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函数依赖)
- 几个概念:
- 函数依赖:A–>B,如果通过A属性(属性组)的值,可以确定唯一B属性的值。则称B依赖于A
例如:学号–>姓名。 (学号,课程名称) –> 分数 - 完全函数依赖:A–>B, 如果A是一个属性组,则B属性值得确定需要依赖于A属性组中所有的属性值。
例如:(学号,课程名称) –> 分数 - 部分函数依赖:A–>B, 如果A是一个属性组,则B属性值得确定只需要依赖于A属性组中某一些值即可。
例如:(学号,课程名称) – > 姓名 - 传递函数依赖:A–>B, B – >C . 如果通过A属性(属性组)的值,可以确定唯一B属性的值,在通过B属性(属性组)的值可以确定唯一C属性的值,则称 C 传递函数依赖于A
例如:学号–>系名,系名–>系主任 - 码:如果在一张表中,一个属性或属性组,被其他所有属性所完全依赖,则称这个属性(属性组)为该表的码
例如:该表中码为:(学号,课程名称)- 主属性:码属性组中的所有属性
- 非主属性:除过码属性组的属性
- 函数依赖:A–>B,如果通过A属性(属性组)的值,可以确定唯一B属性的值。则称B依赖于A
- 几个概念:
第三范式(3NF):在2NF基础上,任何非主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(在2NF基础上消除传递依赖)
本文标题:第四部分 第二章 6.数据库的设计
文章作者:foreverSFJ
发布时间:2019-08-22 16:19:29
最后更新:2019-08-22 16:19:29
原始链接:Notes/Java/JavaWeb/02_6 数据库设计.html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ND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分享